学科建设

学科建设

当前位置: suncitygroup太阳集团 >> 学科与科研 >> 学科建设 >> 正文

农业水土工程学科建设规划

2020-06-19 

一、学科概况

(一)学科基本情况

1.历史沿革

农业水土工程学科是我校农业工程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现任学科带头人迟道才教授。本学科成立于1952年,1986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获评校级重点学科,2008年获评辽宁省重点学科,2013年入选辽宁省一流特色学科,2018年入选辽宁省一流学科A类建设行列。

2.已有的基础和水平

本学科具有良好的学科建设平台。2008年“农业水土工程实验室”被辽宁省科技厅评为省级重点实验室,2009年“农业节水与减灾实验室”被辽宁省教育厅评为省级重点实验室,2009年农业部批准设立“东北设施园艺工程科学观测实验站”。

目前,农业水土工程学科现有专任教师30人,其中教授8人、副高级职称人员7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人员的比例为83.3%。本学科紧密围绕东北地区尤其是辽宁省的农业生产实际,经过60多年的不懈努力,在农业节水灌溉、日光温室设施结构设计及环境调控等领域具备了良好的基础与丰厚的积淀,形成了独具优势与特色的2个研究方向。

(1)节水灌溉及区域水资源高效利用

本学术研究方向以辽宁省农业水土工程重点实验室、辽宁省灌溉试验中心站和重点站为依托,在水稻节水高产土壤水分能量调控标准、滨海地区稻田水肥高效利用、玉米综合节水技术、温室内果蔬水肥高效利用、滨海湿地水生态修复理论与技术等研究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并在水稻节水减肥和湿地生态修复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研究优势。

(2)北方设施农业与环境工程

本学科以辽宁省农业工程重点实验室和农业部东北设施园艺工程科学观测试验站以及辽宁省设施环境与装备工程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为依托,在节能日光温室设计基本理论与模拟、日光温室结构优化设计、日光温室环境调控及保温性能、日光温室建造材料及建造技术以及日光温室配套设施设备研发等方面具有明显的研究特色和优势。

二、发展思路与建设目标

(一)建设思路

以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引领,根据本学科定位和总体建设目标,未来五年学科建设的基本思路是:以学科内涵建设为主线,以人才队伍建设为核心,以平台基地建设为载体,以条件和机制建设为保障,以对农业水土工程学科发展有较大推动力的重点学术团队建设项目为抓手,实现高层次人才培养、高水平科研成果产生和服务“三农”能力增强为目标,努力构建富有特色和竞争力的学科体系。

1.凝练方向、突出特色

要通过凝练方向,达到形成自身鲜明特色和比较优势以及增强学科队伍凝聚力并最终提高学科科研创新整体实力的目的。既要瞄准学科前沿,也要紧密结合农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既要关注其他农业院校相关学科的发展状况,又要考虑到本校学科发展的实力和潜力,通过建设逐渐形成特色鲜明的行业优势和区域优势。

2.以人为本,凝聚队伍

人才是学科建设至关重要的因素,引进、培养、借智、交流多渠道并举,整合学科人才队伍,坚持以人为本,引进高水平的领军人物和带头人,合理配置教师资源,优化人才成长环境,加强学术梯队和创新团队建设,形成方向稳定、结构合理、整体实力雄厚、能支撑学科长远发展的学科方向团队。

3.分步建设,重点突破

深入分析学科凝练的方向与形成的团队,以坚持不懈的努力,有步骤、分阶段、集中力量逐一开展建设,保障凝练的方向、形成的团队有规划的逐步成长,学科建设既有不断增强的基础,又有突出的学术特色,整体水平稳步提升。

(二)总体目标

“十三五”期间,学科建设重点是努力推进农业工程一级学科进入全国农业院校第一集团,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完善产学研紧密结合、相互促进的办学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努力建成一支水平高、能力强、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科研工作有较大突破,人才培养质量有明显提高,教学建设和改革取得明显效果,到2020年力争将本学科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学科。

三、建设内容

1.学术方向凝练

进一步凝练2个研究方向,在北方寒区节水灌溉及水资源高效利用和北方农业设施与环境工程等研究内容上形成自身鲜明特色。紧密结合农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挖掘本学科发展的实力和潜力,通过建设和发展逐渐形成特色鲜明的行业优势和区域优势。

2.学科队伍建设

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组成一支以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教授、副教授、讲师、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为群体的教学科研团队,鼓励、吸引外校优秀博士生或引进人才充实本学科科研教学队伍。制定学科人才梯队建设计划,充分保证学科梯队的良性发展。在学科队伍建设中,以学科实验条件建设为基础,计划通过引进、培养等多种渠道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努力造就一支专业素质过硬、学历层次较高、科研能力突出和结构合理的研究型学术队伍,形成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的不同研究方向的学术梯队。通过科学定位、合理规划,确立以科学研究带动学科建设和学科整体实力提升和发展的战略举措,进一步突出本学科的研究特色。引进重点高校的博士毕业生来充实师资队伍;为提高现有人员的科研能力,有计划地每年派1-2名青年教师出国或在国内进修,派骨干教师出国进行学术交流;同时聘请国内知名专家为本学科教授,一方面可以充实新鲜血液、提高青年教师的科研水平,另一方面给在校学生创造出提前接触社会和了解本学科国内发展现状的机会;努力提高人才管理水平,努力创造一个较为宽松的学术研究氛围;在科研工作中,以人为本,进一步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提倡勇于开拓、勇于创新、敢于挑战、不怕困难和不断超越的精神,鼓励学科组成员脚踏实地地从事科研;加大国际、国内学术交流力度,使学科成员在既合作又竞争、充满学术交流和自由探究的环境中发挥个人特长,在科技活动中提高自身素质,发挥研究生在队伍建设中的作用,进而促进学科整体科研水平的提高和整体实力的提升;从学科建设任务和建设目标出发,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带头人的作用,进一步明确科研梯队并加强建设,把学科成员团结起来,营造学术氛围,使每位科研人员都能找准自己的位置,制订切实可行的个人发展规划,充分利用现有的实验室条件,并利用一切可能为科研工作的开展创造有利条件;提高教师对科研工作的认识,尽快制定中青年教师个人发展计划,使每位教师或科研人员均有一个长期、稳定的科研方向;利用本科生毕业设计、研究生论文和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等一切机会,积极开展研究方向的前期工作,积极争取各级各类科研课题,一旦有了课题认真开展研究工作和结题、报奖等,为今后的课题申报打好基础;加强对外联系,主动为机关和企业等服务,做到先有为后有位,努力争取社会各界支持,保证学科队伍建设任务及建设目标的实现。

认真执行学校制定的有关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职责与分工,博士生和硕士生导师遴选等相关政策,在学校政策允许的范围内采取积极措施调动教师积极参与学科建设。

制定科学合理的引进与培养计划,继续加大人才引进与培养力度,特别是加强中青年学术骨干的培养和高层次人才队伍的引进与使用。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学历结构和学缘结构,使教师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达到90%以上,学科队伍中30%以上有国外留学或进修经历。

坚持引进人才和引进智力相结合,积极参与社会人才资源共享,以多种形式和渠道聘任知名兼职教授、顾问、名誉教授和工程技术专家以及境外专家、学者来访,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

培养造就政治思想品德优良、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学术成就显著、具有现代教育观念、开拓创新能力强、有组织协调能力、在国内外有较高知名度的专家学者。重视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的选拔、培养、使用工作,努力培养年龄在45岁以下、具有博士学位、治学严谨的后备中青年学科(术)带头人并承前启后、带动学科发展。

鼓励和支持学术团队成员通过竞争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教育部青年教师奖、跨世纪优秀人才等项目的资助;承担国家和地方的重大科研工作和重大工程项目;参加各级各类学术团体并争取担任一定的职务。支持创新学术团队成员开展国内外学术、技术交流活动。采取多种措施,有计划、有重点地选拔到国内外知名大学、科研机构、知名企业从事研修工作,促进他们与国内外高水平专家、学者的学术、技术交流。

3.学科条件建设

以建设国家级一流学科为总体目标,切实加强教学科研基础条件建设。通过学科建设经费以及自筹资金,进一步改善科研与办公条件,为科研活动提供便利。按照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效益、增强学科实力的宗旨,大力加强学科基础和特色方向实验室建设,创建与我校建设目标相适应的学科创新体系和教学科研条件,实现学科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接轨。重点加强实验室、试验基地与图书资料室建设,实现软件与硬件的升级改造。

以辽宁省重点实验室和实验中心为依托,以农业水土工程学科博士点为平台,构建一个以博士和硕士培养为目标,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该基地集科研、生产实习于一体,将各种领先技术汇集于此,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形成具有较高水平及特色鲜明的研究内容,提升学科的学术水平及科研地位。

4.人才培养(含本科生)

加强学科人才培养素质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在人才培养方面,加强教学改革、管理和建设工作,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1)从本学科的实际情况出发,贯彻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的作用,进一步明确科研梯队并加强建设,营造学术氛围,提高教师的科研业务水平和能力;(2)加强科研基地、实验室建设。充分利用已有资金,改善科研和实验条件,为研究生培养创造良好的硬件条件;(3)加强研究生教学和论文研究各阶段培养,切实重视培养过程的严谨性和科学化,对导师指导和研究生各阶段工作进行严格量化考核,及时修订教学计划与大纲,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适应性;(4)加强与社会各方面的联系,积极推荐毕业生到合适的岗位就业,多方与校外用人单位协作、沟通,扩大宣传,为研究生提供广泛的就业渠道,保证毕业生的就业率。

5.科学研究

科研是衡量学科实力的重要指标。通过争取科研启动基金、青年科研基金、成果奖励基金、学术交流基金等措施,鼓励积极争取科研项目,多出高水平成果,努力提高学科科研能力。将采取如下措施提高本学科的科研能力和水平:(1)统筹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紧跟国家的发展需要,抓住发展机遇,逐步完成从教学为主型向教学科研并重型转变;(2)在研究队伍上从“单打独斗”向“团队作战”转变,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带头人的作用,调动学术骨干的力量,进一步明确科研梯队并加强建设,尽快制定中青年教师个人发展计划,每个人均有一个长期、稳定的科研方向;(3)加强对外联系,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与国内同行加强沟通与协作,主动为机关和企业等服务,通过各种渠道,努力争取科研立项;(4)建立自由探索式研究和有组织科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在逐步健全和优化学科规章制度的基础上,构建科学、合理、高效的激励机制,促进理论创新和技术创新,多出成果。

继续积极鼓励和支持广大教师申报各级各类横向、纵向课题和项目,积极推进横向课题的研发,争取更多的科研经费到帐;监督和检查在研各类课题的进展情况;掌握中青年教师的科研工作动态,针对他们具体的研究方向安排有经验的教师进行指导,同时重视学校的青年基金申报工作;积极鼓励教师多出科研成果,发表高质量的学术论文,激发广大教师参与科研兴趣,不断提高科研实力与学术水平;召开科研工作立项研讨会;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研讨各专业科研定向问题,进一步明确研究领域的科研主攻方向。

为实现学科规划目标,促进学科建设和发展,本学科将多渠道筹措资金,确保重点方向建设,带动学科整体实力的提升。在资金来源方面,积极争取中央及地方的财政支持、辽宁省教育厅及学校的大力资助,同时考虑社会力量和校友捐助。另外,动员和鼓励科研人员积极申报课题,拓宽科研经费的资助渠道;在科研立项方面,争取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及省、部级关键技术项目等。同时,建立健全学科奖励制度及年终考核制度,充分调动学科教师教学及科研积极性,同时培养学科教师团队精神,早日取得更大的科研成果。

6.学术交流

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相关学校、科研机构和实力雄厚的企业的合作,共同开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鼓励科技专家到国际学术、技术组织进行学术交流、分享经费支持。积极争取组织国际性、全国性的学术研讨会,鼓励积极参加国际和全国性学术研讨会,并建立会后学术综合报告会制度和上交书面总结汇报材料的制度,扩宽学术交流的受益面,提高参会学者的知名度。积极吸引国外优秀留学人员到学校任职,聘请世界科学大师、高水平专家来学校讲学、做学术报告,活跃学术思想,交流学术经验,提高学术水平。

通过广泛的学术交流,活跃学科的学术气氛,扩大师生的视野,提高本学科的教学科研和学术水平,提升本学科研究实力,提高科研成果水平。(1)积极主办和承办国际国内重大学术研讨会,扩大学术影响;通过承办大型会议,展示学科实力,扩大学术影响,密切与兄弟单位的联系。(2)积极推动教师和研究生参加国内重大学术研讨会。(3)与国内著名大学、科研单位、政府部门和生产单位进行广泛交流与合作,推动相关领域的快速发展。(4)采取多形式联合办学,共同培养本科生和研究生;积极聘请校外著名专家学者作为学科兼职教授,指导博士研究生。(5)拓宽与发展国际交流合作科研项目。

与此同时,学科一方面扩大合作范围与领域,丰富合作内容;另一方面着手建立稳定、规范、具有战略高度的伙伴关系。除积极参加国内学术会议进行学术交流外,还与国内许多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密切的合作研究开发关系。此外,聘请校外专家担任本学科的博士生导师及硕士生合作导师,邀请国内专家讲学。学科将充分利用这些合作关系进一步加大交流协作,开展横向的合作研究开发,促进本学科学术交流,提升学科整体实力和水平。

7.社会服务

经过20多年的建设,本学科在教学、科研、培训、推广等方面形成了较强的优势,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和国内领先地位。在产学研用结合过程中,通过技术成果转化,极大地促进了农业工程技术进步。设计的辽沈系列日光温室在辽宁14个市推广,并且辐射到内蒙、吉林、河北、新疆等省区,累计推广100余万亩,创造经济效益95.5亿元。

主办单位:太阳集团欢迎您 版权所有:suncitygroup太阳集团·(中国)官方网站
 地址: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 联系电话:(024)88491234  备案号:辽ICP备05001374号